新住民

從語言障礙到心靈安身立命:3大策略全面助新住民跨越文化鴻溝

那天剛到台北士林夜市的攤位前,
每天在市場,他學一個新詞
「麻煩切小塊一點」攤販老闆不耐煩,他怔住,反覆試著念出「切小一點」卻仍換來白眼。三天前,他從印尼雅加達飛抵桃園,身上只帶著一只行李箱與對未來模糊的憧憬。新住民阿德(化名)說:「頭兩個禮拜,連公車站牌都看不懂,下雨還傻傻站外面。」戶政事務所填表格時,他把「職業」選成「企業家(ENTREPRENEUR)」下拉式清單裡看不見「自由工作者」。每天凌晨五點,他拖著沉重行李在機場出口摸索,試圖在谷歌地圖(Google Maps)裡搜尋目的地;「我連台灣的早上幾點吃早餐都不知道」,他自己笑說。氣喘噓噓地走出捷運站,陌生的街道、迴轉的機車鈴響,每一個聲音都像提醒他自己仍在異鄉。氣候悶熱、交通擁擠、語言隔閡瞬間堆疊成一座小山,讓他每日身心疲憊,卻又不敢向家人聲張,擔心「我辦不好,就辜負他們的期待」。

中文說得不快,但他已經可以打電話點便當
他開始訂閱YouTube教學頻道,跟著影片學發音;市場裡,他用「這個多少錢」「我想要那個」試探攤販反應。菜市場裡的計算彷彿數字遊戲,每次講錯「斤(jin)」跟「台斤」就會被糾正。社區志工每週一次陪伴會話,他忍不住用印尼語搭高粱調的台灣民謠哼給孫女聽,女兒揶揄:「爸爸,這是什麼歌?」工作時,機械零件檢測並不需要多說話,他將工具擺放一邊收一邊背對照單字,慢慢背起「螺絲」「墊片」「扭力」等術語。報稅季節,他靠手機翻譯(Machine Translation)將稅務官網內容逐行抄寫,再交由朋友修正。遇到第一次面試,他緊張到顫抖,卻因講到對家鄉菜色的比喻而打動面試官。客戶看到他對「芋頭糕」的描述眉開眼笑,就業機會也跟著來到。從打卡上班到點午餐,他都能一人完成,彷彿用實踐替自己蓋起一座語言的橋樑。

有些地方還是陌生,但他不再怕
當阿德端出第一碗自行研發的「椰奶香茅湯」(印尼家鄉味)給社區朋友品嘗時,大家驚豔地說「這湯好像媽媽煮的」,他笑著抹汗,心裡卻滿是暖意。小小廚房裡,他把自己最想念的食材換成台灣在地貨,佐料簡化卻不失原味;周末,他帶著家人走遍大安森林公園,聆聽蟲鳴鳥叫,那些曾經的刺耳喇叭聲,似乎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阿德坦言:「我說自己還不是台灣人,但這裡的早餐、夜市、鄰居的笑容,都讓我更靠近家。」他懂得慢慢來,像熬湯般細火慢炖,把文化差異當成調味料融入生活。如今,他成為社區中文小老師,鼓勵新移民寫下首篇中文日記,伸出援手,也收穫了歸屬感。如果你也曾離開過家,你應該懂那種既緊張又欣喜的心情。歡迎加入心聲佇台灣:https://xinsheng.tw/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