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踏進台北的市場,她愣住了。泰國新住民蘇娜(化名)在婚後移居台灣初期,每當攤商喊著「幫我切小塊一點」,她只聽到斷裂的聲音,完全無法理解。市場裡的廣播、叫賣、客人討價還價的音調,像是一場無休止的語音考古。那天清晨,她帶著丈夫一起到菜市場買菜,攤位前的人潮讓她措手不及:不僅菜名琳瑯滿目,「高麗菜」「青江菜」「空心菜」到底差在哪裡?她只能拿出手機翻譯(Google Translate)反覆查詢,才勉強點到幾把青菜與一把香菜。後來才知道,這些家常菜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語稱與用法,若不熟習,很難在家煮出想念的味道。
中文對蘇娜來說,既陌生又具親切感,她記得第一次走進戶政事務所辦理居留證,那份表格遞給她時,解說人員只簡單唸了「請您填寫基本資料」,就轉身去忙下一件事。她看著一整頁密密麻麻的文字,心裡隱隱作痛,手心卻滿是汗。回家後,她開始訂閱網路影片教學,從「怎麼打字」「怎麼查戶籍」到「如何繳健保費」,一支支教學影片,成了她最好的補習班。熟練出門搭公車、用悠遊卡(EasyCard)刷卡的那一刻,她忍不住在影片下留言:「我成功了!」隨著每一次的「第一次」,蘇娜的自信心也慢慢積累。
中文說得不快,但她已經能用簡單句型在社區大樓前和鄰居打招呼,也能在早餐店點一份肉包配豆漿。她的孩子則是她最貼心的老師:指給她「開冷氣」「關電視」「倒垃圾」的正確用詞,她也教孩子泰語歌謠和水果名稱——「mango」「durian」一次次重複,孩子笑著把手指放進嘴裡模仿發音。除了家裡,蘇娜也在新住民協會報名職能工作坊,學習清潔、餐飲基礎。一次在社區活動中,她優惠價幫台灣媽媽做泰式按摩,被對方讚「手法很舒服」;那聲「舒服」在她腦海裡迴盪良久,宛如認可的印章。
他說自己還不是台灣人,但那碗湯的味道很像家。蘇娜掌勺的泰式酸辣湯,酸中帶甜,辣而不澀,是她在國際學校廚房實習時最得意的菜色,也讓第一次品嘗的台灣同學驚呼「好開胃!」。她笑說,「還不會用柴魚高湯,我就用蝦殼熬湯底,台灣媽媽教我用香菇泡水,味道更有層次。」這道菜成了她與台灣文化之間的「共鳴語言」。
時光過了兩年,蘇娜開始替自己寫部落格,紀錄一切小確幸——第一次在大稻埕的老街找到一間賣泰國草藥的店、第一次參加端午龍舟賽感受鼓聲心跳、第一次面對入籍檢定考試的壓力與期待。雖然她仍會因為某些用詞、差異語序被人糗笑,但她早已學會用微笑化解尷尬。她說:「我還是自己國家的孩子,但台灣也在我心裡留了一個位置。每一次市場買菜、每一次在社區活動發聲,都在告訴自己:我正在這裡紮根。」
如果有一天她回到泰國,是否會想念現在的自己?蘇娜停頓了一下,輕輕嘆息:「或許我會。因為這裡有我學會用另一種語言生存的證明、有每一次跨越恐懼的小步前進。我還不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人,但台灣的聲音已經融入我的日常。」對於那些也曾離開家、試圖在新環境落地生根的人,她只想說:「別害怕慢慢來,那碗屬於你的湯,總有一天會焰火般綻放。」